完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靖康耻?朕还在哪来的靖康耻? > 第359章 大报恩寺祈福

第359章 大报恩寺祈福(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孩子才满月,就让他担不得了这种不得了。”史芸笑着接话,“愿他先好好吃奶、好好长牙,比什么将来都重要。”

李纲闻言叹了口气:“也是啊,今岁虽稳,局势却不轻。咱们这些人再往前推一代,哪家不是在灾年里数着米、喝着水熬过来的。一个孩子,能有机会安安稳稳长大,已经是福报。”

这话说完,一时酒桌上竟都静了一瞬。

赵桓笑了笑,起身,端酒望着众人,语气虽淡,却字字沉着:“我儿满月,我请诸位吃这一顿饭,既是为他讨口福,也是为咱们大宋讨口气。”

“有人说我坐得不正,有人说我出身不清;也有人说我扶新政、砍旧根,是扰了祖宗。可我在这儿说一句:今日这满月酒能办,是因为边军没退,百姓还活,江南还有粮,织坊还有人。”

“这不是我一个人撑起来的,是你们在座诸位一个个扛着、咬着、护着才有的。”

他放低声音,望向宗泽、史澜、赵鼎:“孩子的名字我早想好了,叫赵祯。”

宗泽眉头微动,一愣:“祯,祥瑞之意?”

“不是求祥瑞。”赵桓轻轻一笑,“是提醒我自己:祯,是靠人换来的,是咱们守下来的。”

“若我真有一日倒了,江山变了样,这孩子也不值这名字。”

“所以,”他顿了顿,望向席上众人,“今日这一杯,不只是给赵祯,是给你们,也给咱们撑着的这块天。”

说完,他举盏而尽。

翌日一早,天未大亮,宫门尚未启,皇城却已有动静。

赵桓换了身素色常服,头戴软巾,腰间未佩剑,只随身携带了一串檀香念珠。随行者寥寥几人,宗泽、史澜、赵鼎皆在,吴诗雨与史芸也换了便装同行,皇子赵祯则由奶娘抱着,襁褓绣着一朵小小莲花,安安静静地睡着。

赵桓这趟,不是登朝,不是巡视,而是要带着他们,往金陵大报恩寺走一趟。

理由很简单:一是祈福,一是赈济。

“这孩子才满月,”他边走边说,语气轻松却没放松心弦,“天底下那么多孩子没他命好,咱吃了席,就得还点人情。”

宗泽看他一眼,笑而不语。史芸在后头抱着孩子替吴诗雨挡风,轻声一句:“福不能只讨,得护着。”

赵桓闻言侧头看了她一眼,笑了笑:“你啊,比你爹还会说话。”

队伍不急不缓地出了宫,一路百姓跪迎不断,却不敢高声喧哗。宫里下了旨意,说今日陛下不走朝仪,不奏大乐,也无御道肃禁,百姓可随喜,但不可扰秩。

于是金陵街头,百姓家纷纷早起,夹道相送。

等到了大报恩寺时,天光已亮,晨钟刚歇。寺外香火早备,庄严肃穆中却透着热意——大宋这几年不易,战乱刚稳、户口新复,大报恩寺也担着赈济职责,近日前后门常有穷苦人家求粥。

赵桓一下车,没先进山门,而是站定在寺前的石阶下,看了一眼那长队的乞儿与老弱病者,转头吩咐道:“粥灶开三倍,银米从内库拨,限三日,前后皆有。”

“每家限一人,一人三餐,老弱者先。”他说着,看向随行的户部郎中,“这一笔,不算赏,也不入账,是赵桓自家给。”

众人一惊,赵鼎皱眉:“陛下,内帑动用,不必如此分明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