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 > 第415章

第415章(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备用网址

礼部的官员拿到了黄榜之后会差人将传胪大典所需要的进士服装预先送到每个进士的手中,因此参加此次殿试的贡士们在传胪大典之前便会得知自己的名次。不过只要黄榜还没有张贴出来,一切皆有变数。所以请宴一类,一般都是在传胪大典过后进行的。

殿试阅卷虽囫囵吞枣,但毕竟有所根据:因为“贡士名录”经历了长达半个月的阅卷,由阅卷官仔细,仔细筛选出来的。而这些贡士,能够从数千、数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也证明了他们才学非凡。所以,殿阁才会直接在会试的基础上加以排名。

殿试答题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否则墨珣也不会在进殿的时候就先看殿内负责此次殿试的官员究竟是何许人也了。看见了考官,再凭借着越国公与伦沄岳对自己说的一些朝堂上的事,很容易就能联想到他们各自的政见。只要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自是有备无患。

墨珣决定先从大体上写起,最后再少少地提上一句“对外扩张”的话。他从皇帝自身的品质着手,再提到选贤任能与教化百姓一说,由大及细扩展开来。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3”没有哪个皇帝会事事亲力亲为,哪怕最后会得到一个兢兢业业的名声,要做到事无遗漏又谈何容易?所以才要有臣子来辅助。群臣各抒己见、各司其职,而皇帝只需要根据朝臣所言加以判断,

“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做皇帝需做到公正、赏罚分明,不能因为亲疏远近就厚此薄彼。

紧接着,墨珣又提到了政体,提到了王朝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臣君臣,本来就是相互呼应的,只说“为君之道”而不提“尚贤使能”未免太过偏颇。像宣和帝这样,没有到过地方上的皇帝,臣子们便是他的耳目。而他所颁布的政令亦需要臣子们去推动和施行。百姓会夸皇帝贤德,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臣子做得好。若是皇帝说赈灾,但臣子却贪污舞弊,那又怎么会有百姓的安居乐业呢?

【本章阅读完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