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破碎(第2 / 2页)
重要的是大仇得报,追随他的部下得到应有的荣光,百姓安居乐业。
回忆到这里,帝师眼帘低垂,轻轻掸一掸纤尘不染,洁白胜雪的衣袍。
仪贞二字,寓意着端庄守礼,坚贞正直。
无论北齐的权贵如何欺辱她,始终没能折断她的傲骨。
这样一个为了守护自己国家的子民而不畏生死的女子。
他又怎能为了给江山正名,而将她推上风口浪尖,在她清白的人生里,刻下一笔污痕呢?
这本就是他亏欠了她。
帝师示意燕一把右柱国带进来。
燕一快步走出内殿,将右柱国押进来。
右柱国面无人色,濒死的恐惧令他四肢发软,深一脚浅一脚地进殿。
原本他在北齐帝的授意下离开内殿,一到殿门口便被侍卫给扣下,关在耳殿。
直到那时,他才恍然大悟。
给他们做局的人,就是帝师。
他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除了皇位之外,这北齐的事儿,不都是由帝师说了算吗?
帝师为什么还要联合广陵王对付北齐帝呢?
难道是因为增加赋税徭役的事儿,让帝师对北齐帝失望了?
毕竟人人都知道,帝师心里装的就是北齐的子民。
想到这里,他在心里祈祷着,北齐帝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动帝师。
帝师念在这么多年的情分上,及时收手。
虽然他心里很清楚,帝师做到这个地步,无异于是在逼宫。
即便帝师最后收手了,等北齐帝重新掌握了大权,必定会将帝师除之后快。
他都明白的道理,帝师又岂会不明白呢?
果然,养心殿内殿传来铃铛声,显然是北齐帝在求救,他只觉得刀架到了自己脖子上,随时会身首异处。
右柱国走进内殿,一眼看见龙床上气绝身亡的北齐帝。
“扑通”一声,他腿软地跌坐在地上。
北、北、北齐帝,竟然驾崩了!
这时,内阁大学士双手托着遗诏:“帝师,遗诏已经拟好。”
帝师微微颔首:“封存。”
个文官将遗诏拿去封存。
右柱国心里的那根弦绷紧了,生怕下一个死的就是他,连滚带爬地跪在帝师脚边求饶:“帝师,增加赋税徭役一事与我无关啊。陛下要攻打大周,实现他的千秋大业,让我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剥削百姓啊。”
“是吗?”帝师拿着帕子捂住嘴唇,低咳了几声:“陛下驾崩了,死无对证。既然如此,你便去地下,与陛下把这桩官司掰扯清楚。”
右柱国猛然抬头,难以置信地看向帝师。
突然,殿外传来内侍的声音:“帝师,广陵王来了。”随后,内侍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宗……宗亲与朝中重臣也来了。”
右柱国充满绝望的眼睛,流露出一丝希望,正准备跑出去向宗亲和大臣们求救。
“噗呲”一声,长剑刺进右柱国的后背,贯穿了他的胸膛。
右柱国一头栽倒在地上。
“吱呀”一声,殿门开了。
赵颐与汪乔信一马当先地进殿。
紧接着,宗亲气势汹汹地跟着闯了进来。
他们还没看清楚殿内的情况,便扯着嗓子喊道:“陛下,您病倒的这些天,右柱国简直要反了天了,竟然把持着朝政,不许我等来觐见。他还胆大妄为的勾结朝臣,意图谋反。
另外,您的好儿子策反了汪乔信,一路从云城攻打进都城,百姓死伤无数,怨声载道。您若是再迟一日醒来,这江山可就易主了。
好在老天爷开眼,让您和帝师及时苏醒过来,才不至于让右柱国和广陵王这两个逆臣贼子得逞。
陛下,您定要重重地惩治他们,以儆效尤啊。”
说着,他们齐刷刷地跪了下来,也正是这一跪,他们看见了倒在血泊里的右柱国。
宗亲们脸色瞬间一变,随即心里一阵窃喜。
北齐帝已经处死了右柱国,接下来该轮到赵颐了。
等赵颐一死,北齐帝膝下又没有别的得用的儿子,这储君的人选自然就得从宗亲里挑。
指不定这泼天的富贵,就会落在他们哪家头上呢。
后面跟着进来的大臣,听了宗亲这一番话,也纷纷跪下来。
大殿内,死一般沉寂。
宗亲们良久没有得到北齐帝的回应,心里头没来由地生出了一丝不安,没等他们琢磨明白,头顶上传来“嗤”的一声讥笑。
下一刻,汪乔信的声音在殿内响了起来:“右柱国狼子野心,谋害陛下与广陵王,弄得天下大乱。广陵王顺应民意,起兵讨伐逆臣贼子,解救陛下。怎得到了你们嘴里,广陵王变成了谋反?”
说到这里,他话音一转:“莫非是你们趁机给广陵王扣一顶帽子,绝了陛下的子嗣,再把你们的儿子给捧上来?”
宗亲心下一惊,正要为自己伸冤,便听见帝师宣告:“陛下驾崩了。”
这一句话,宛如一道惊雷,在众人头顶炸响。
众人瞠目:这、这怎么可能?
他们不相信帝师所说的话,从地上爬起来,亲自到内殿查探情况。
只见北齐帝面色青白地躺在床上,双眼直直地瞪着前方,仿佛被至亲至信的人谋害,死不瞑目。
“右柱国在陛下每日服用的汤药中下毒,按理说陛下无法苏醒过来,偏生陛下回光返照,意外地苏醒过来,派刘公公传我进宫。右柱国担心自己的事迹败露,再次谋害陛下。”帝师一脸悔恨地说道:“等我赶到养心殿,识破了右柱国的阴谋,立即将他格杀,可陛下已经奄奄一息,我终究是救驾来迟了。”
宗亲们和大臣们脸色变了变,下意识地瞥向赵颐,急忙问帝师:“陛下驾崩之前,可有留下什么话?”
按理说,帝师会将广陵王攻打到都城的消息告诉北齐帝,以北齐帝对他的偏见,压根不会将皇位传给他。
宗亲们将希望寄托于遗诏。
帝师回道:“陛下弥留之际,急召了几位大人,立下遗诏交代了身后事。”
宗亲们与大臣们相互看了一眼,彼此交换了眼色,冠冕堂皇地说道:“陛下的死,实在是疑点重重,不妨当众宣读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