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人间正道(第2 / 2页)
异常高价的建材报价单、精心记录的异常检查台账、还有那些"拆迁户"的真实身份信息——调查组发现,这些人竟然都是赵德兴旗下的员工。
铁证如山,调查组立即向省委作了汇报。
三天后的一个清晨,当赵德兴正准备出门时,郑国明亲自带队出现在他家门口。
"赵德兴同志,经查,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请跟我们走一趟,配合调查。"
赵德兴的脸色瞬间惨白,他强作镇定地说:"郑书记,这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我可是人大代表......"
"正因为你是人大代表,我们更要依法办事。"郑国明严肃地说,"所有的证据都已经核实过了。你利用不正当手段打击竞争对手,已经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就在赵德兴被带走的同一时间,某系统内一位手握舆论监督权的负责人也被带走了。
他安插在各部门的关系人也相继被约谈。
那个指使闹事的"龙哥"、永固建材的杨老板等人,也都被公安机关控制。
一周后,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郑国明向媒体通报了调查结果:
"经查,德兴集团负责人赵德兴为达到不正当竞争目的,采取了一系列违法手段...其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
消息传出,全市震动。
那些曾经被赵德兴欺压过的企业主纷纷拍手称快,而华兴的工地上,工人们更是欢欣鼓舞。
站在办公室窗前,周航对刘振华说:"看来,正义终究会到来。"
刘振华点点头,目光坚定:"经过这次风波,我们更要牢记:企业发展必须走正道,守正才能出奇。"
然而,比起对德兴集团的处罚,更引人注目的是随后几天掀起的"华兴热"。
省电视台派出的采访团队深入乌蒙山、大凉山,用镜头记录下了一座座崭新的希望小学。
在傍晚的黄金时段,专题片《山那边的读书声》播出,画面中:
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朗朗读书;
食堂里飘着午餐的饭菜香,每个孩子碗里都有肉有菜;
图书室里,孩子们踮着脚尖挑选华兴捐赠的图书;
宿舍里,叠得整整齐齐的被褥。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镜头还记录下了华兴乡村振兴计划的丰硕成果:
连片的现代化温室大棚里,西红柿挂满枝头;
茶叶合作社里,村民们正在对刚采摘的茶叶进行精细化加工;
养殖基地内,成群的生态土鸡正在林下觅食。
一位彝族老阿妈拉着记者的手,泪眼婆娑:
"告诉刘先生,娃娃们现在都能吃饱饭,读上书了,我们这些老人也能在家门口挣钱了..."
《蜀都日报》连续三天推出系列报道《华兴的西南情缘》,
详细记录了华兴在贫困山区开展的医疗扶贫、产业帮扶等项目。
记者跟随华兴的医疗队翻山越岭,拍下了医生为山区老人诊治的画面;
走访了华兴兴农合作社的种植基地,记录了农民们第一次收获经济作物时的喜悦。
这些报道在整个西南地区引发了强烈反响:
在蜀都市中心,百货公司的电视专柜前围满了观看新闻的市民;
茶馆里,老人们感慨:"这才是真正做实事的企业啊!"
学校里,老师们把华兴的故事作为德育课的案例;
就连菜市场里,小贩们都在议论:"要是多几个华兴这样的企业就好了。"
曾经对华兴持怀疑态度的市民,在看到那些实实在在的善举后,态度彻底转变。
华兴开发的"安居示范小区"售楼处,迎来了购买热潮。
"我们相信这样的企业盖的房子,"一位前来认购的退休教师说,"因为他们心里装着老百姓。"
这场风波,最终让华兴在西南地区树立起了牢不可破的声誉。
人们记住的不仅是企业的实力,更是那份扎根土地、回馈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望着办公桌上厚厚的感谢信和合作意向书,刘振华对周航说:
"你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份'金身',是千千万万乡亲们为我们筑就的。"
"是啊,"周航感慨道,"这份功德,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去守护。"
窗外,阳光正好。
华兴的故事,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新的传奇。